读《瓦尔登湖》有感3000字 -九游会真人
2019-12-26 20:24:04九游会真人-九游会登录j9入口 - 高中搜索 | 客服
这应该算是一篇读后感,但又不仅仅是一篇读后感。
《瓦尔登湖》被称为风靡全球畅销百年的文学经典,感动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号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
头衔这东西多有无中生有之嫌,我相信在看到这个头衔之前没有人知道塑造读者的25本书是什么,看到《瓦尔登湖》被冠以这个头衔之后,也依然没有人知道塑造读者的其他24本书是什么。
我认为的好书并不应当是大家都觉得他好的才是好书。书如同其他任何生活中的东西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自己能从中汲取营养或者说塑造自己的对自己而言方能算是一本好书。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只因影响了太多人,所以是好书,然而说来惭愧,我竟一本也没有读完过,尤其是被奉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书读不到十页,电视剧看不超过两集,抱歉,祖国的这点文学精华我实在有点吸收不了。所以…《红楼》是好书,但于我不是。就像海参鲍鱼鱼翅熊掌之类,是好东西,但我从未吃过,我的成长是靠吃小麦玉米花生红薯。或许是吃惯了粗茶淡饭,再吃精致的营养之食,一时半会竟也难以适应。
稍稍有点扯远了,再回到《瓦尔登湖》,当时买这本书也是因为看到在文学书架上的描述而深深被吸引:“两年森林中的冒险之旅,一场灵与肉的视觉震感”、“一本充满宁静、孤独与智慧的书,是心灵永恒的栖息地。”哇,先不说书的内容如何,单是这简单粗暴的描述就让人对书中可能的生活向往不已。
奉上神坛的东西被捧的越高就可能摔的越碎。
随着自己在和友人的相互监督下逼着自己每天读一点,终于一本三百多页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已接近尾声。译者高深的文字功底给这本书也涂抹了一层中国文学的色彩,阅读的时候一些关于景象和感受的描述还是细致入微。梭罗(《瓦尔登湖》作者)两年的森林之旅中并没有什么冒险,他只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在纷繁浮躁的都市里我们或许都会有那么一种向往,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梭罗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有为之付诸行动的勇气。理想和事业大部分人都有,但付诸行动的勇气和行动本身没多少人有,所以我敬佩他的勇气!
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读一个人。把《瓦尔登湖》放在梭罗的一生以并且对照自身,宏观的再来看待一下,或许更有意义一些。
梭罗是美国人,生于两百年前的1817年,1837年哈佛毕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一位名叫艾默生的思想家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在瓦尔登湖体验生活的时间是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瓦尔登湖》出版的时间是1854年,梭罗病逝的时间是1862年。
简单点来说,也就是当年一位刚满20岁的天才从哈佛毕业后思想上有点想不开,回到老家教了三年书,后来觉得教书也无法满足自己无以名状的梦想,于是跟一位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大叔开始了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生活,28岁的时候年轻的小伙子突发奇想:我到森林里生活一下怎么样?感受一下原始人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情况下是如何生活的。于是在森林里生活了两年,后来觉得第二年和第一年差不多,可能再体验下去也没啥新鲜感受了,于是在30岁的时候回归到社会正常生活了。可能是他在都市里的生活里仍然时常迷茫并怀念在森林里那两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加上以前在森林里住的时候偶尔写点文字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于是他整理了一下,在离开森林7年后也就是37岁的时候才出版了《瓦尔登湖》。又过了七年,已到中年的梭罗终于不堪现实生活的重压,因病去逝。在梭罗的一生里,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也体验了很多很多种不同的人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被后世所记住的他做过最厉害的事就是在瓦尔登湖体验了两年别样的人生……
其实读《瓦尔登湖》会感觉有点晦涩,甚至前后矛盾,作者最初的思想和在森林中实际生活中的行事是相悖的。所以读起来并不十分畅快,并没有文学书架上的评语般的感觉。作文https://www.isanxia.com我又想起当年读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同样都是随笔散文,《坟墓》带给我的感受远远强于《瓦尔登湖》,所以说单纯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讲《瓦尔登湖》不见得是一部好的著作。但如上文所述,结合梭罗的一生,或许能找到《瓦尔登湖》读起来比较晦涩的答案和它的意义。这本就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两年来的生活记录,随笔感受而已,没有谁的思想不会变化,也没有谁的感受会一成不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时不时的心情好坏导致看待同一事件同一事物的不一样呢,更何况作者两年的森林生活,怎么会一直想的都一样?又或者说这本就是梭罗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而已,他本身并不需要别人来阅读和解读。人至暮年,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生活,走过弯路,有过迷茫,但却真实的生活过,这就是意义。如同我写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文学含量,也没有什么高深思想,但这是我当下的真实感受而已。或许多年后我再重读《瓦尔登湖》又有了新的感受和见解,但那是那时的我,并不是此时的我。当我的暮年到来的时候我也并不见得会觉得有后来的我就比之前的我更优秀。
《瓦尔登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不为中国人所知的,1989年25岁的年轻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身,有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因为海子和海子的死,再加上后期书商的运作,大家开始接受《瓦尔登湖》是本好书。
海子也是一位天才,天才相惜,或许海子是懂梭罗的,所以他看的懂《瓦尔登湖》,也能感受到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梭罗的思想,所以海子将《瓦尔登湖》奉为至宝。你我皆凡人,天才的世界我们未必能懂,所以《瓦尔登湖》你我未必能看的到精髓。
按说到这里差不多该完了,可是隐隐觉得漏掉了点什么。就是梭罗为何会想要体验很多不同的人生?真的是为了体验而体验吗?
那一年梭罗22岁,刚刚从哈佛毕业两年,还在老家的一所学校里教书。在同一所学校里教书的还有梭罗的哥哥约翰。哥俩从小兄弟情深,年轻有为,又在同一单位任职,让人好生羡慕。那年夏天,有一位名叫艾伦的17岁少女从别处搬家过来成为梭罗家的邻居。美丽活泼的少女新到一个地方便迫不及待的想认识新朋友,于是敲开了邻居家的大门。开门的梭罗看到这个清新靓丽的姑娘一怔,感觉自己忽然得病了,少女离开后梭罗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很明显,年轻的梭罗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可是梭罗后来才知道被爱情击中的除了他,还有他感情深厚的哥哥约翰……俩人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弟弟聪明且隐忍,不忍破坏兄弟感情,第二年,哥哥向艾伦表白了,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之后,梭罗以自已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期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毒迅速蔓延,发展成了败血症。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如果梭罗生活在今天,或许他会在车水马龙的夜晚撕心裂肺的唱:
她渐渐忘了我但是她并不晓得,
遍体鳞伤的我一天也没再爱过,
所以,梭罗的种种超现实体验,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一种逃避呢?
佛讲,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离梭罗的时代已经太过久远以至于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梭罗人物个性。或许天才都是孤独的,但天才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天才本不孤独,或许是因为天才聪明,看到了常人无法看到的因果,经历了的人事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了独特的闭环,自己走不出,别人也进不去吧。
《瓦尔登湖》该看的不是内容,而是人生。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